清華大學發(fā)布首個室內PM2.5污染大數據調研報告

2015-04-22 16: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重慶洋人街商鋪工作人員戴著寫有PM2.5的墨鏡在景區(qū)宣傳保護環(huán)境。陳超 攝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22日在北京發(fā)布首個室內PM2.5(細顆粒物)污染公益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相對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人均室內PM2.5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為室外的4倍。

  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期間,調研團隊通過向407名志愿者發(fā)放清華自行研發(fā)的基于云端校準技術的匹米便攜式PM2.5檢測設備,獲得累計11萬個小時的室內PM2.5數據,覆蓋北京市13個區(qū)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

  研究團隊結合采樣數據,計算出志愿者日均PM2.5暴露量為2018.6微克·小時每立方米,人均每日肺部吸入的PM2.5潛在劑量為787.3微克,其中室內PM2.5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約占到每日總量的80%以上。

  調研結果顯示,采樣時間段內,北京室內平均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82.6微克,屬于輕度污染。并且在三分之一的時間內,室內PM2.5大于每立方米75微克。

  研究發(fā)現,在總體平均意義上,室內PM2.5濃度與同期室外PM2.5濃度存在0.67的比例關系,這體現了建筑物對人體的防護效應。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huán)境的室內PM2.5等級略優(yōu)于居住環(huán)境,樓層17層以上室內PM2.5等級最優(yōu),距離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優(yōu)于500米以內的建筑。

  開窗通風的作用則因室外情況而異。在室外PM2.5監(jiān)測值低于每立方米75微克時,開窗通風有利于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而在室外PM2.5監(jiān)測值高于每立方米150微克時,開窗通風則成為室內空氣質量的破壞因素。

  該調研項目的負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林表示,雖然室內外空氣質量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但是人的主動行為是影響室內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關鍵因素。此次調研活動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將會與醫(y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合作,基于大樣本量數據,探究PM2.5與人體健康之間關系,繼續(xù)為更好更健康的室內空氣環(huán)境而努力。(完)

責編:郭婧婷
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