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建大震風險預警 地震后5至10秒超快預警

2016-06-24 07:26 來源:北京晨報

2016年6月23日,北京市地震局發(fā)布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規(guī)劃。規(guī)劃目標提出,確保北京地區(qū)一旦發(fā)生6至7級地震,傷亡不大、城市不癱、社會不亂。發(fā)生7級以上地震,基本實現首都核心功能不受太大影響。

北京市還將建設大震風險預警系統(tǒng),實現地震發(fā)生后的5至10秒內向震中周邊區(qū)域發(fā)出超快測報預警,居民可采取切斷煤氣等應急措施減小災害。另外,北京市將推動建立超大城市地震巨災保險制度。

北京處于三大地震帶交會

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長吳仕仲介紹說,北京處于華北平原、山西和張家口-渤海三大地震帶交會部位,活動斷裂發(fā)育,地震災害嚴重,是中國大陸唯一發(fā)生過8級地震的大城市,和東京、墨西哥城并列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8度設防超大型首都城市。

宋遼時期1057年大興6.8級地震、康熙時期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死傷人數均達數萬。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波及北京,造成400余人死亡、5000余人受傷。長期以來,以北京為核心的首都圈地區(qū)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大陸仍處于強震多發(fā)時段,北京面臨大震風險。

震后5至10秒超快預警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將開展大震風險預警探索,實現震后可提供5至10秒地震超快測報預警、1至2分鐘地震速報、5分鐘儀器烈度速報、30分鐘震源參數速報等公共服務,實現地震速報信息公眾全覆蓋。

北京市地震局總工程師邢成起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超快預警能將地震的地點、時間和強度等信息快速發(fā)送給媒體以及公眾的手機,原理就是利用了地震波和電磁波傳播速度不同的時間差。“地震波未到,通過電磁波傳輸的手機短信就已經收到了”。在地震發(fā)生后1至2分鐘的地震速報,能提供更為翔實準確的地震信息,但預警的目的已經達不到了。

北京市地震監(jiān)測預報處處長陳偉解釋說,預警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比較成熟,日本是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為此,北京市將加快速報預警臺網建設,增強速報能力,為政府決策、公眾逃生避險、重大工程地震緊急處置提供服務。

學校幼兒園推減隔震技術

“十三五”,北京市還將新建一批室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正在與海淀、昌平等區(qū)開展調研。根據規(guī)劃,在具備條件的新建學校、醫(yī)院、幼兒園、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場所,將推行減隔震技術應用,并納入室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遴選庫。

“北京新機場就在采用這種最新的減隔震技術。”北京市地震局抗震設防管理辦總工程師羅華春介紹說,這種技術是將一種橡膠隔震支墊放在建筑和地基之間,一旦地震時,通過“大烙餅”式的作用,減緩上部建筑結構受到的作用力,降低危害。另外,規(guī)劃中提到要建設的首都地震防災教育博物館,未來也將作為全市抗震建筑的“標桿”,啟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減隔震技術。

為“地震險”做準備

邢成起說,長期以來我國缺乏系統(tǒng)的地震巨災保險制度。目前,云南、四川等少數地區(qū)開展了試點。目前,運行初期最高保額一百萬元,隨著運行成熟,這個保額也可能會增加。有45家財產保險公司發(fā)起成立了城鄉(xiāng)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制定承保理賠標準。

邢成起表示,北京市地震局開展了地震災害特點、地震災害模型等研究,爭取盡早建立起北京地區(qū)的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地震局做好相關的技術支撐準備。

另外,京津冀三地地緣相接、地震構造相通、地震災害相連。邢成起說,京津冀三地將以自然地理和構造屬性為導向,聯合編制京津冀協同發(fā)展防震減災專項規(guī)劃。

北京晨報記者 韓娜

責編:王麗陽
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