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徐玉玉案”提供打擊詐騙樣本

2016-09-04 10:01 來源:法制日報

在公安部發(fā)布A級通緝令后,8月28日,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的山東臨沂徐玉玉被騙猝死案的涉案6 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wǎng)。據(jù)披露,給徐玉玉打電話的號碼是經(jīng)過實名制登記的。事實上,當前電信詐騙案中普遍存在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精準詐騙”,騙子精確地掌 握了受害人的信息,導致其更易受騙。

電信詐騙泛濫已成社會頑疾,只要使用過手機、電話的,無人敢說自己不曾接到過詐騙電話,許多人因此遭受嚴重損害,甚至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徐玉玉的悲劇無疑是其中的一例。徐玉玉是不幸的,但“徐玉玉案”是幸運的,受到社會高度關注與重視,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

當一種詐騙方式成為全社會公害時,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必須認真對待每一起類似案子,依法嚴懲。其中,不少工作是當務之急。比如,查明在詐騙案件中當事人信息的泄露者。事實上,每一起精準詐騙案中,都存在信息泄露問題。鑒于信息泄露在許多時候都是電信詐騙案發(fā)生的源頭,必須嚴格追查、追責!

再有,要窮追猛打詐騙分子,唯有如此才能震懾潛在的詐騙分子!事實上,許許多多未能偵破的詐騙案,不是案情本身復雜到不能偵破,而是重視不夠、投入不夠。人們有理由質(zhì)疑,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鐘南山院士在廣州丟失的電腦、找到一個日本人在武漢丟失的自行車,為何找不到眾多電信詐騙案的違法犯罪分子?另外,近年來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手機實名制,那么,若違法犯罪分子通過實名制手機進行詐騙卻無法順藤摸瓜,制度之網(wǎng)也有待查漏。

事實表明,若每一起詐騙案都受到像“徐玉玉案”一樣的重視,電信詐騙的猖獗勢頭必然能得到有效遏制。

責編:劉蓉
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