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1

2018-10-30 23:30-23:59 責編:曹夢雨

00:00 00:00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今天,和您聊聊發(fā)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那個時候,還是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也就是現(xiàn)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原州區(qū)和海原縣,突然發(fā)生里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北緯36.5度,東經(jīng)105.7度,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shù)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海原地震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xù)了十余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huán)球大震”,余震維持了三年時間。

據(jù)1949年以后調查,地表斷裂帶從固原硝河至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fā)展,經(jīng)肖家灣、西安州和干鹽池至景泰,全長220千米。此震為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重復期長。

在海原發(fā)生的這次“環(huán)球大震”決非偶然,這是由其處于特定的地質構造環(huán)境決定的。從地質構造看,海原地處阿拉善地塊與鄂爾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其主要構造是烏鞘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茖W家給這個斷裂帶起名為“海原活動斷裂帶”。

海原地震的震中烈度所以被定為12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震中和極震區(qū)范圍內,出現(xiàn)了普遍而強烈的的構造變形帶和各種各樣規(guī)模巨大的其他現(xiàn)象。銀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的長城被地震切割,黃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斷成溝地,連山裂開巨口,平地出現(xiàn)了小湖。

海原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數(shù)字是世界上除了1556年陜西華縣地震外最多的一次。1922年八、九期《地學雜志》的資料表明這次地震共死亡人數(shù)234117人。海原和固原為其極震區(qū),其中海原縣死亡73064人占全縣人口的59%,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31.2%,固原死亡39068人;通渭縣死亡人數(shù)18208人;靜寧縣死亡人數(shù)15213人,震中所在地海原縣,死亡人數(shù)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還壓死大量的牲口,造成大量房屋倒塌。這一次強烈地震給震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災情慘重。

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圍可以和海原地震相提并論。據(jù)有關資料記載,這次地震將200公里外的蘭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門窗暴響,房搖墻踏,被毀房屋約有百戶”;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間有倒塌,人民微傷”;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更遠的上海“時鐘停擺,懸燈搖晃”;

廣州“掉繪泥片”;汕頭“客輪蕩動”;香港“大多數(shù)人感覺地震”越南海防附近的觀象臺上也有“時鐘停擺”的現(xiàn)象。

地震波及最嚴重的是鄰近的二百公里范圍,包括海原縣、固原縣、隆德縣、西吉縣、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鄰近的陜西省的咸陽、西安等、新疆等地出現(xiàn)房屋倒塌,范圍達170萬平方公里。中國全國包括香港等地均受地震影響,北京、上海、太原、重慶、廣州、汕頭等等城市亦有不同程度破壞,全國約四分一面積的人感受到震動。全世界的九十六個地震監(jiān)察局錄得這次地震,地震波繞地球兩圈。

由于地震發(fā)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qū),當時由于軍閥混戰(zhàn)、兵荒馬亂,北洋軍閥對巨大的地震災難無力救助。當時逢冬令,天寒地凍,災民又繼續(xù)死于凍傷、饑餓、瘟疫之中。據(jù)當時《陜甘地震記略》一文報道,大震后災區(qū)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饑,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這就是當時海原大地震災區(qū)慘況的真實寫照。

海原縣是所有災區(qū)死亡人數(shù)和比例最高的區(qū)域。謝家榮《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中對海原地震的整體描述為:“同日晚7時大震,突見大風黑霧,并見紅光。大震時約歷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動之方向,似自西北而來,往東南方去,有聲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動,尤以土山崩潰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縫,長短不一。平地裂縫多有泉涌,其色或綠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處甚多,尤甚者為南鄉(xiāng)。楊明后堡崖窯上,東鄉(xiāng)王浩堡何家溝二處,山崩壅塞河流,積水深數(shù)十丈,長五六里,寬十余丈,水倒流。突見大風,土山崩潰。南鄉(xiāng)水井震后多干,縣知事鐘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羅某均因衙署受震傾倒同時被難。城中房屋幾全數(shù)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毀壞。”

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傷亡原因,主要是幾個方面原因。

一、造成如此巨大傷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地震之烈。海原大地震震級達8.5級,并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

二、當?shù)厝司幼「G洞有關,深受侵蝕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一遇震動,黃土如巨浪崩瀉。

三、當時的政府在賑災問題上,截留應撥付的款項,問題頗為嚴重,一半以上賑災款被截留。

四、震后的余震、寒冷、饑餓、瘟疫,又奪去了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

海原大地震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除了生靈涂炭,還造成巨大損失,大地震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幾個第一。地震時舊中國沒有一臺現(xiàn)代地震儀和地震臺,震后誰也弄不清震中在那里。直到一個月后才將震中圈定在海原。地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立即建立自己地震臺。并與1921年派員赴法國學習,1923年開始籌建,歷經(jīng)7年,直到1930年終于在北平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臺,拉開了中國地震觀測工作的序幕。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著名地質科學家提交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繪制了我國第一張震區(qū)烈度等線圖;他還首次在中國大陸東部地區(qū)劃分了地震危險帶。

1922年,世界萬國地質大會在比利時是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中國學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講臺上宣讀了關于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內容的論文,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的重視和極大的興趣。

海原是個多地震區(qū),地方史書中有比較豐富的地震記載。在現(xiàn)存的固原地方史書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萬歷《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縣志》、清乾隆《海城廳志》、清光緒《海城縣志》、清宣統(tǒng)《新修固原縣志》、民國《固原縣志》、民國《重修隆德縣志》、民國《新編化平縣志》等九種。每本史志幾乎都有關于地震的記載。海原大地震在《固原縣志》中的地理志、居民志、物產志、建置志、職官志、藝文志等專志都有詳細的記載。據(jù)統(tǒng)計有大量文字記錄的檔案、詩文有26處。地震活動性是地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把六盤山地區(qū)的地震按時間順序畫成地震序列圖??梢钥闯霰緟^(qū)的地震活動有著明顯的起伏,即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據(jù)專家分析六盤山地區(qū)歷史地震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活躍期和兩個平靜期。海原大地震發(fā)生在空區(qū),震后空區(qū)消失。大震前的序列特點,據(jù)《固原縣志》記載:海原大震前的1913年4月24日、25日、27日29日,1914年1月14日、18日有七次地震,次后再沒有地震記載。相隔六年后才有民國九年(1920年)的地震。這些資料說明海原大地震前很不發(fā)育。根據(jù)研究推測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地震發(fā)生。

現(xiàn)存的典型地震遺址景觀有:海原縣干鹽池唐家坡田埂錯動;海原縣干鹽池解家莊地震地表破裂帶遺跡;海原縣干鹽池城垣遺址;海原縣西安鎮(zhèn)袁家窩民房遺址;海原縣城關鎮(zhèn)小山地震地表遺跡;海原縣李俊鎮(zhèn)聯(lián)合村海子遺跡;海原縣鹽池鄉(xiāng)石卡溝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遺跡;海原縣高臺鎮(zhèn)刺兒溝探槽剖面;西吉縣震湖鄉(xiāng)黨家岔堰塞湖遺跡;固原市彭堡鎮(zhèn)石碑塬塌山遺跡。

2006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海原大地震遺跡遺址”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跡遺址”。

西吉縣(過去屬海原版圖)因山體滑坡,堵截山澗、深谷、洼地和溝壑,形成了四十多處地震湖,當?shù)厝罕娊兴?,星羅棋布地擺在全縣境域。黨家岔堰湖是固原地區(qū)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也是寧夏最大的堰塞湖?,F(xiàn)有水面南北長3110米,東西平均寬600 米,水面積達186.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11.5 米,蓄水量1120萬立方米。湖內生長著鰱、鯉、草魚等近10 種魚類,其中有彩色鯽魚。每年春季有成群的野鴨到這里“落戶”,直至湖面結冰后才戀戀不舍地南去越冬。還有大山雀、貓頭鷹等近10種野生鳥類。堰塞湖中,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湖中生長著五彩繽紛的鯽魚。

海原大地震旅游資源獨特性、壟斷性或不可取代性,在資源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所以海原地震旅游是一處尚待開發(fā)的處女地,現(xiàn)階段要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這一資源經(jīng)過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發(fā)揮其效益和功能。海原地震旅游帶位于國務院2000年4月批準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扶貧實驗區(qū)六盤山旅游區(qū),地震旅游的開發(fā)和利用與六盤山生態(tài)旅游、濃郁的回鄉(xiāng)風情、燦爛的絲路文化和豐富的古跡遺存緊密聯(lián)系、互補,這種多元性與獨特性的有機結合必將成為本地區(qū)旅游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好海原大地震旅游資源的優(yōu)勢,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

那次地震后,“海原活動斷裂帶”在240公里范圍內出現(xiàn)的斷頭溝、斷尾溝、斷塞塘、槽形谷等異常地貌,屢見不鮮。這些復雜地貌,承載著與地震相關的大模樣和小細節(jié),發(fā)布著古往今來的地震信息,都是研究地震的活資料。

1983年,寧夏地震局專家組織開挖探槽并進行科學研究。探槽呈北東─南西向布置,地層為全新世。所顯示的大小不一的古斷層崖崩積楔及包含了幾個古人類活動的文化層,為研究和確定海原活動斷裂帶不同地段的6次八級左右古地震事件的年代及重復間隔,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

盡管全球每年都要發(fā)生許多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這樣留下豐富地質遺跡的還極為少見,而具有重要科學考察價值的則更少。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地質遺跡,是一部“活教材”。

在過去,和所有的自然災害一樣,海原大地震后,謠言、神話四起,擾人心亂。地震前還流傳著一首搖擺歌。其內容:“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搖搖擺,咱兩個睡。”這是后人第一次記錄下這一蹊蹺古怪的史實。固原縣紳士白星階的府第當夜名人薈萃,縣里有身份人都被邀請來飲酒打牌。這些名人玩興正酣時,酒菜端上來。正在這時,房子嘩啦一聲塌下,在場的23個人,當場壓死20人,幾乎囊括了當時固原縣所有的名人。在這次大震中還流傳著一個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一個的月后,一支商隊來到了海原極震區(qū)。映入商客們眼簾的到處是斷壁殘垣,人煙斷絕,雞犬滅跡的悲慘景象。突然隱隱傳來一陣陣如泣如訴,悲苦凄慘的胡琴聲。商客們尋聲覓去,發(fā)現(xiàn)琴聲竟來自一間震塌了的窯崖內。商客們急忙動手挖開塌土,救出了一位蓬頭垢面的幸存者。原來這個人的窯門被埋堵后,他僥幸存活下來。一月多來,他靠吃窯內僅存的半罐酸菜維持生命,用胡琴發(fā)聲來求救,保全了生命。固原、海原兩縣交界的地方,是須彌山旅游勝地。山上古松翠柏濤濤聲響,佛洞神龕星羅棋布,這就是著名的須彌山石窟——圓光寺。此窟開于魏、唐朝代,共有佛窟130多處,曾經(jīng)是游客如云。這里原距海原大地震的震中80公里,但地震烈度仍高達11度,強烈的震動將佛窟中仙公寺龕壁震塌,佛像裸露在外。這次大震是慘痛的,留給每個災區(qū)家庭的記憶都是難以忘卻的,每個家庭都有一段悲傷的故事。而大震的這一天就成了人們紀念亡人的災難節(jié)。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發(fā)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