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5

2019-04-09 23:30-23:59 責編:吳恪瑾

00:00 00:00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作為5.12汶川地震重災區(qū)之一的雅安蘆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創(chuàng),成為4.20強烈地震中唯一的極重災區(qū)。陳果投身重建一線,記錄了蘆山重建的第一戰(zhàn)役、第一現(xiàn)場。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陳果的災區(qū)重建日記,每一個故事都是現(xiàn)場的耳聞目睹,每一篇日記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顧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多云

走到了河心組。地震以前,“河心”就很出名。因為臨河而居,村里多是沙地。村民們因地制宜種下一種肉白皮紫的花生,物以稀為貴,倒也真是既賺吆喝又賺錢。可惜地少,一戶人平均也就一畝多地,花生雖然價格比普通花生高出一截,滿打滿算一戶人地里的收成不過萬元。收入不高,房子也就修得潦草,地震一來,稀里嘩啦就倒了一片。剩下的也沒人敢住了,組織排危,稀里嘩啦又倒下一片。

村里于是只剩下廢墟,站立的廢墟,倒下的廢墟。家家戶戶都把窩棚搭在廢墟邊,守著曾經(jīng)的家,未來的家。

李九東的藍色板房在一片廢墟中很是打眼。地震半個月后,他托人從甘孜州拉回一套建筑工地淘汰的板房,在老屋原址上搭了起來。他的房子地震時本來沒垮,但墻上的裂縫有三四個指頭那么寬,只得讓其就地臥倒。一開始他也只是用彩條布加上幾塊木板搭了一個窩棚,可天上下雨,老爺子感冒了,又燒又咳。不得已,他搭起這座板房,樓上安頓老人孩子,樓下繼續(xù)做小賣部的營生。

李九東的二層板房本來不高,因為是“矮子中的高個”在上千人的河心社成了地標性建筑。順著一條狹窄的水泥路,穿過戰(zhàn)后伊拉克般荒涼的廢墟,我來到他家略顯突兀的屋前。

二十來個村民正在李九東的板房前聊天。一開始就是兩三個人在那里聊,聊著聊著人就多了起來。

地震當天,開小賣部的李九東不僅把小賣部現(xiàn)存所有能吃的東西發(fā)給了無家可歸的鄉(xiāng)親,還專門去縣城采購了一車食品免費分發(fā)給大家。自那開始,他家就成了左鄰右舍擺龍門陣的根據(jù)地。

今天擺的,是過冬的話題。

由于種種原因,時至今日,青龍場村和河心組的建房還沒有啟動。一個難以想象的事實是,這群言語和穿著一樣樸素的老鄉(xiāng),談起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新家時,他們臉上的愁云飄走了,眼中的憂郁消融了,似乎新家就要在轉過身去的那一瞬間出現(xiàn),似乎此刻支撐他們屁股或雙腳的廢墟,就是新家映著火光的沙發(fā)或板凳。

走出河心,卻怎么也走不出內心深處的陰影:這個冬天,河心會不會結冰?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多云

上午9點,龍門鄉(xiāng)古城村高家邊受災群眾安置點黨員活動室里,一場村民代表會議正在進行。板房活動室面積不大,來的人卻很多,遲來的村民擠不進屋,只有里三層外三層守在門外,仔細聆聽鄉(xiāng)上和村里的干部關于聚居點規(guī)劃和建房程序的講解。

我們是在路邊一群守在“高家邊聚居點規(guī)劃圖”前熱議的村民那里得到的“情報”。他們擠不進會議室,心里又放不下建新家的事,便不約而同地守在這里,等待著散會后第一時間獲得“二手”信息。

高家邊安置點住著40戶地震后過渡安置的受災群眾。新村聚居點就規(guī)劃在他們此刻的落腳之地,新村建設啟動在即,他們也因此面臨第二次過渡。

板房要重新搭建在一路之隔的河邊,場地平整工作即將完成。我問一位村民會不會嫌搬來搬去很麻煩,他想也不想就沖我說:“只要新家漂亮,麻煩點又算什么。”

剛剛看過新村規(guī)劃圖的我聽出了他的潛臺詞:第二次過渡安置點,在他們的新家正式建成后,將蝶變?yōu)榇迕窕顒訌V場,這在以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在寶盛鄉(xiāng)玉溪村,我們做了一個短暫的停留。同行者中有工作組成員、市公安局副局長李東武,受災群眾安置點的用火用電安全一直是他懸于心間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今早出門第一站,我們被他帶進了蘆山縣體育館的過渡安置點。走進公共廚房、造訪板房人家,李用他刑警出身的嚴謹細致,認真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此番停留,以及后來在太平鎮(zhèn)勝利村安置點、大川鎮(zhèn)楊開村安置點,李的故“技”重演,讓我不得不對這位年輕的“老江湖”刮目相看。

李東武在玉溪村安置點看“門道”的過程中,看“熱鬧”的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細節(jié)。這個安置點從外觀上看,同縣城之外的任何一處過渡安置點大同小異,但在每一戶慈竹或木板做成的門楣上,竟然釘有一塊塊形制規(guī)整的金屬門牌。更讓人驚訝的是,門牌號的上方,安置點的名稱詩意而浪漫:“啟夢之源安置點”。

不是傷心之地,而是啟夢之源。家園破碎的災難后,委身茅屋的現(xiàn)實里,能夠從苦難中看到夢想,從黑暗中看到黎明,對于一群曾經(jīng)被災難重重擊倒,至今還沒有來得及重新站立的農民,這需要多么寬闊的襟抱多么高遠的目光和多么強大的勇氣!

汽車在兩岸青山的注視下沿著大川河谷一路向北,并用艱難的爬升不斷改寫自身的高度。

我們的目的地是北極,蘆山的北極。從地圖上看,蘆山像單腿站立的一位美女,又像一片窄怯的綠葉,南北狹長,東西扁平。G318線和s210線交匯的飛仙關鎮(zhèn)在最南端,位于最北端的,就是東與邛崍隔河相望,北同成都大邑、阿壩汶川相連,西與雅安市寶興縣毗鄰的大川鎮(zhèn)。

聞大川之名久矣,身為雅安人,卻是第一次走進這個以旅游資源卓爾不群聲名遠揚的仙山圣境。

雅安有一句頗讓本地人長臉的宣傳語:熊貓首都,生態(tài)天堂。而大川,或許可以稱為這個天堂里最宜“一覽眾山小”的高地。

2012年4月25日的《雅安日報》可以找到腳注。頭版頭條,《大川河旅游景區(qū)將作為雅安全市重大項目推出》的大黑標題氣勢非凡。消息要義是:昨日,市四套班子領導及市級相關部門負責人赴蘆山實地就大川河旅游開發(fā)專題籌謀。

市級四套班子所有領導馳驅100公里現(xiàn)場謀劃一個邊遠小鎮(zhèn)的旅游開發(fā),這樣的舉動在雅安沒有先例。事實上,除了被綠浸透的山被綠濾凈的水,大川一無所有。正是這一無所有成就了絕無僅有。沒有人懷疑,旅游將從此成為大甚至蘆山的中心議題。就在這個時候,“420”地震卻迎面撲來。

鄉(xiāng)黨委書記李云波的疲憊顯而易見,昨晚前晚都在加班,災后重建的項目進一步梳理后,4號要上報縣重建辦。這個國慶,他一天也沒有休息。事實上,地震以來,他和同事們基本上沒有節(jié)假日的概念。

眼前的書記走馬上任只有幾天時間。幾天前,他的身份還是大川鎮(zhèn)鎮(zhèn)長。

身份變了,操心的事情卻沒有變。地震前,旅游;地震后,重建。

全鎮(zhèn)1400多戶,需要重建的有293戶。地震后,大川新增了不少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照“三避讓”原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村民即使房屋還可以繼續(xù)居住,也必須動員他們異地重建。重建住房費時費力還要投入一大筆錢,因此面對鄉(xiāng)村干部善意的勸告,這些村民往往是一邊表示“感謝”,一邊請求“理解”??鞓反寰陀?5戶住在火山口上的群眾,為了讓“典型”引路,書記、鄉(xiāng)長曾經(jīng)五顧茅廬,想要做通其中一戶的工作,可是直到今天,這面“旗幟”還是沒有樹起來。

李云波聊以自慰的是,聚居點建設進度還算令人滿意。

楊開村村委會東北側一個平整的長方形地塊,是楊開村23戶受災群眾未來的新村聚居點。30出頭的楊國軍盤桓在空地上,腦海里呈現(xiàn)出一幅新居新業(yè)的藍圖。村支書楊加榮告訴他,按照大家的意愿,規(guī)劃單位按鄉(xiāng)村旅游定位對這個地塊進行了規(guī)劃設計,再過幾天,施工圖就可以正式出爐了。支書的話讓他興奮不已,吃過午飯,他就來到這里找“靈感”。“旅游也要創(chuàng)意,”他說,“大川旅游遲早要火起來,我們這次重建不僅要解決安居的問題,還要想辦法解決發(fā)展的問題。”

話語投機千句少。楊加榮和楊國軍的龍門陣越擺越來勁,從外出參觀考察到帶動其他村子打造綠色食品基地都擺到了,擺得自己舒心,別人動心。

大川鎮(zhèn)規(guī)劃有4個新村聚居點,楊開村占了2個,可以安置100余戶。南天門在楊開村境內,而南天門已是大川的核心景區(qū)。大川鎮(zhèn)的新村布局,除了因地制宜外,可謂富有深意。

果然,對于大川的未來,鄉(xiāng)黨委仍然不失地震前的“野心”:“各種項目加在一起,約有2億元災后重建資金,將在未來3年間陸續(xù)投放在大川。除了受災群眾的住房重建,大川未來的必展將直接從中受益。新場鎮(zhèn)規(guī)劃很快就將定稿,旅游業(yè)重新回到話題的中心已經(jīng)為時不遠。”

本以為這已經(jīng)是一段精彩的結束語,不想李云波賣了一個關子:“最后,再帶你們看一個點。”

于是來到小河村核桃坪組。四處打量,除了淙淙的流水,滿目的青山,以及一棟土木結構的瓦房,并沒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見我們一頭霧水,同行的鄉(xiāng)黨委副書記楊明軍揭開了謎底。原來,眼前這處精巧別致的二層小樓,是地震后原址重建。新房于農歷4月28日動工,10多天前,主人家已經(jīng)喜遷新居。

這應該是我們見到的“4·20”地震后第一棟建成入住的新居了。不免有些激動,連連向笑盈盈站在院中的女主人祝芙蓉道喜。

主人仍是抿嘴笑著:“總不能被地震震怕了唄。人活著,總要有點志氣才行。”

告別大川,目光在碧綠的波濤間起伏,心中卻反復回味著祝芙蓉脫口而出的那一句話。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多云

上午10點,思延鄉(xiāng)政府臨時辦公點一樓,不大的房間里,十余名工作人員專心致志地各自做著手上的事。

楊敏坐在門口,我走近身邊時她并沒有察覺。楊敏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厚厚一摞《“420”強烈地震農房重建貸款授信核定表》,此刻她正在做的事,是對申請貸款的受災戶信息進行審核填報,為銀行審批重建貸款做好基礎工作。

發(fā)現(xiàn)身后有人,楊敏帶著歉意說道:“不好意思,全鄉(xiāng)1100多倒房戶,大約有一半需要貸款,手上事情緊,沒注意到你們。”

去鄉(xiāng)政府,我們走的“后門”。地震中,思延鄉(xiāng)政府辦公樓受損嚴重,需要維修加固??蓮膿岆U救災到過渡安置再到災后重建,鄉(xiāng)黨委、政府每天忙得跟打仗一樣,忙老百姓的事還忙不過來,哪有工夫管鄉(xiāng)政府自已的事?因此就找了辦公樓隔壁以前的農技站做“過渡政府”,因此在里邊辦公的人就像下了一鍋餃子,也因此我們是踩著一地碎破璃爛磚頭繞過鄉(xiāng)政府老大樓走了“后門”。

鄉(xiāng)長陳友剛是“餃子”中的一個。見到我們,他忙招呼我們在辦公室前的小院里落座。“我們就開院壩會吧,讓工作在陽光下運行。”陳幽默地說。

這是很久以來難得的一個晴天,秋日暖陽下,身上披著一層柔柔的暖意,

“全鄉(xiāng)約有600戶村民自行重建。對于這些‘散戶’,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房屋質量監(jiān)管、重建資金劃撥,并協(xié)助做好貸款協(xié)調工作。經(jīng)過前段時間的發(fā)動,現(xiàn)在“散戶’動的情況比較好。”陳友剛開門見山,“全鄉(xiāng)有600多村民在海外打工,這部分人在資金方面沒有太大問題。”

眼下要緊的,是新村聚居點啟動。思延鄉(xiāng)在草坪村、清江村布局有兩個新村聚居點,規(guī)劃安置約360戶。對于新村聚居點建設,鄉(xiāng)上的指導思想是,最大限度發(fā)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讓村民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己結算,真正讓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

實際上,全縣所有新村聚居點的建設都是這樣。

這并不代表鄉(xiāng)上就可以袖手旁觀。征地拆遷、規(guī)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施工便道鋪設一類的基礎工作都由鄉(xiāng)政府牽頭落實,即使到了村民自己做主的房建環(huán)節(jié),鄉(xiāng)政府也還不能撒手不管。

對此,陳友剛舉了一個例子。村民聯(lián)建,要成立業(yè)主委員會及其下設的質量監(jiān)管、資金監(jiān)管等工作小組,業(yè)主委員會自主確定施工企業(yè)、自主實行工程監(jiān)管,但當村民認識不清、意見不一、力量不足的時候,政府就要及時補位。這些天,鄉(xiāng)上就在組織力量,對業(yè)主委員會的成立進行指導協(xié)調。

“聚居點施工圖已經(jīng)確定了,一會兒縣林業(yè)局要來人和我們一起商量施工便道苗圃搬遷的事。這個事情一搞定,草坪村聚居點動工就萬事俱備了。”陳說。

他指的“東風”,是業(yè)主委員會正式成立并最終選定施工企業(yè)。

說到這里,一陣微風拂過臉頰。我想,這該是“東風”的前奏了。

又大致了解困難戶的安置和園區(qū)前期工作情況后,我們離開了思延鄉(xiāng)。汽車啟動的時候,我回頭看思延鄉(xiāng)的過渡政府,只見一面金黃色的牌匾上,“抗震救災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的紅色隸字格外顯眼。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