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作為5.12汶川地震重災區(qū)之一的雅安蘆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創(chuàng),成為4.20強烈地震中唯一的極重災區(qū)。陳果投身重建一線,記錄了蘆山重建的第一戰(zhàn)役、第一現(xiàn)場。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陳果的災區(qū)重建日記,每一個故事都是現(xiàn)場的耳聞目睹,每一篇日記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顧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晴
修建新房的合同簽下了,機面房就要重新開張了,過渡房不再風雨飄搖了。這一切,都源自一個更大的驚喜:男人回來了。
在高文芬眼里,田仕忠是一個完美男人。“他會泥工,會木工,做掛面在行,飯也做得好吃。”當著一群陌生人的面,說起老公的好來,高文芬簡直沒完沒了。聽她長篇累牘地表揚老公,就像在聽某個電視購物頻道里的產(chǎn)品廣告。
真別說,一眼就看得出來,田仕忠是個過日子的男人。老婆滿心歡說出他的好時,他正手持灰鏟,不聲不響地忙著將地上的混凝土一遍遍壓實,抹平。
他的腳下是原來的堂屋,地震時,一頭地獸拼命往上拱,不僅把房子拱垮了,就連地面也拱得凹凸不平。重建新房,他們把房址北移了幾米,騰出一塊空地來,擴展自家機面房的曬場。
田家的面做得好賣得也好,不僅飛仙關(guān)鎮(zhèn)和縣城,拿高文芬的話說,“就連雅安也有人拿去賣。”不過這些都是明日黃花,房子倒掉時,機面房也跟著垮了。
曾經(jīng)平靜的生活就此被一顆石子打亂。田仕忠的心態(tài)也跟著變了:“有一段時間,真不知該怎么辦??粗煤玫募铱宄蛇@個樣子,干脆走了,眼不見心不煩。”
田仕忠就這樣撤下家里的“爛攤子“去了成都,砌磚抹灰,打工掙錢。
離得遠了,家反而更近。高文芬一遍遍打來電話:村里的散戶開始建房了,附近的聚居點開工了,為特困戶集中修建的輕鋼房也開挖基腳了……
一開始田忠麻水不仁地裝聾作啞,漸漸聽得多了,心里就開始慌開始癢了,開始坐不往睡不著了。
終于,10天前,田仕忠回到家里,回到那個把手機和心窩都打得發(fā)燙的女人身邊。
10天來發(fā)生的都是大事。機面房重新站立,新房子開工在即,過度房煥然一新,事關(guān)生活,哪一樁能是小事?
再過兩天,機面房就要重新開業(yè)了。高文芬說,到時候你們來看,我家生意好得很。
田家所在的地方是飛仙關(guān)鎮(zhèn)朝陽村田家坪組。
田仕忠告訴我,2004年前,田家坪叫十里壩。那年,因為地質(zhì)災害,他和其他幾十戶鄉(xiāng)親連人帶地名從幾公里外的老家搬到這里。也是那年,政府給每戶人補助了5噸水泥2萬塊磚,幫助大家建新房。
“每次受災,政府都在幫忙,真心感謝共產(chǎn)黨。”我們臨走時,高文芬說。
隨后,她又鄭重其事加了兩個字:“真的。”
2013年11月21日多云
毫無疑問,隆興新村聚居點已然成為一匹黑馬。這個規(guī)劃安置55戶受災群眾的新村,建設(shè)速度幾乎可與鳳凰、黎明兩個新村比肩。
一開始,沒有人能預見到今天這個局面。甚至,在縣重建委的“作戰(zhàn)沙盤”上,隆興的位置并不突出。
施學兵說,改變是從2013年10月27日開始的。那天,他正和施工企業(yè)負責人一起現(xiàn)場檢查基槽挖掘,工地上來了兩個人。瘦的那位問他這里要安置多少戶、有多少戶已經(jīng)交了錢,胖些的那個則詢問準備何時啟動建房、工期需要多少時間。身為村黨支部書記,施學兵自報家門,一一作答,末了,他問:“你們是什么人?”
沒想到,兩個都是工作組的領(lǐng)導。
更沒想到的是領(lǐng)導的一句話:“有沒有信心春節(jié)前讓大家搬進新家?”
“原來的目標是來年的4月20日。”施學兵實話實說。雖然業(yè)主委員會10月13日就成邊了,施工合同也已簽定,但幾十戶人的建房畢竟不是小事,何況現(xiàn)在問題成堆,即使實現(xiàn)這個目標,也得“跳起摸高”,他并沒有絕對的把據(jù)。
“啥問題?說說看。”藏也不多說。
猶豫了一下,從一堆“亂麻”中,施學兵揀起最棘手的一個:“電力、移動、電信、聯(lián)通四家企業(yè)的線路均從聚居點經(jīng)過,光協(xié)調(diào)線路拆遷就花了不少時間,不過至今依然進度緩慢。”
“假如我們幫你把外圍的問題解決了呢?”領(lǐng)導又問。
“試試吧!”施學兵答得勉強。
輪到另外一位說話了,他更干脆:“這些問題算我的,房建進度算你的。”
不折不扣的君子協(xié)定。
“補充協(xié)議”是兩位領(lǐng)導加的:“我來協(xié)調(diào),三天內(nèi)完成所有線路遷移,這樣,每隔一天我來一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你隨時給我打電話。
當天午飯后,用一刻鐘時間,這位領(lǐng)導召集了四家企業(yè)開了一個短會。
10月29日中午1點,他再次出現(xiàn)在工地上。
“所有線路拆遷都已啟動,除了高壓線相對復雜需要延期,其他幾家按時完成不是問題。”施學兵坦言,“如果不是受高壓線影響,明天晚上就可以澆灌墊層。”
“你按明晚澆灌準備,其他問題我負責解決。”領(lǐng)導當場表態(tài)。
第二天晚上,高壓線電源被切斷。天泵不再畏首畏尾,大大方方開進工地。
施學兵仍然著急:沒有電,工地一團黑,施工仍然不能進行。
沒想到的事情再次出現(xiàn)了??h電力公司很快送來4臺應急發(fā)電設(shè)備,隨著發(fā)電機啟動運轉(zhuǎn),工地明亮如白晝。
那天晚上的澆灌一直持續(xù)到次日凌晨五時。同施學兵一樣,李可鑫守在工地上,一分鐘也沒有離開。
聚居點由隆興村小坎卡組的28戶和駱家壩組的27戶組成。作為小坎卡組業(yè)委會推選產(chǎn)生的組長,李可鑫人“微”言不輕。每一批建材進場、每一道關(guān)鍵工序驗收和每一筆資金撥付他都得參與意見,而且一言九鼎。責任之重也就可想而知了,從澆灌墊層到現(xiàn)澆圈梁,他帶著業(yè)主代表熬了六七個晚上。
天天待在工地的李可鑫幾乎每隔一天都能看到那位領(lǐng)導的影子。“他每次都是中午一點的樣子過來,差不多一個月了,沒有變過。”
其實此間,這位“熟人”有兩個變化:其一,早些時候,作為市扶貧移民局局長,他爭取有關(guān)方面同意,將該局聯(lián)村幫戶的聯(lián)系點由其他地方調(diào)整為隆興村;其二,上周五,他接受縣人大常委會任命,出任蘆山縣人民政府代理縣長。而王華則頂替了他原來的位置。
縣長依然隔天一訪隆興村,施學兵給他打的電話和發(fā)的短信,依然是第一時間得到滿意的回應。最近一次是11月17日晚,施學兵給他發(fā)去一條短信:“領(lǐng)導,今日標磚沒跟上。”第二天一早,滿載標磚的汽車就開到了工地。
縣長言出必行,讓施學兵既高興又緊張:“如果爽約,臉往哪里放?”
一開始,施學兵不理解領(lǐng)導對隆興村為何如此鐘情,他甚至想,一個縣長一個村,是不是有些高射炮打蒼蠅?
但是很快,他改變了之前的想法。
全村倒房戶有447戶,“君子協(xié)定”前,啟動房建的只有151戶。隆居點的啟動和推進,讓大家眼亮心熱,不到一個月時間,全村新開工的重建戶增加了116戶。不僅如此,村里還新增了3個聚居點。村民們見面擺的龍門陣也變了,從原來的“你家什么時候建”變?yōu)?ldquo;你家是原址重建,還是進的聚居點?”
最讓人興奮的是新增加的3個聚居點。駱家壩14戶,滿堰口9戶,山溪溝74戶,雖說大的大小的小,也都不在縣上最初的規(guī)劃之列,但和全縣后來新增的基他聚居點一樣,都能享受縣上統(tǒng)一出資配套基礎(chǔ)設(shè)施的待遇。
這無疑是受了隆興聚居點的影響。“榜樣就在身邊,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樣子。”施學兵恍然大悟。
眼下,新村聚居點建設(shè)順風順水。我問施學兵:“是不是比前段時間輕松些了?”
“你覺得呢?”年輕的支書反問一句。他旋即說道,山溪溝組聚居點前晚成立了業(yè)委會,施工企業(yè)今天已經(jīng)進場規(guī)劃場地,星期天就將正式開挖基礎(chǔ),一大堆的事情需要村上協(xié)調(diào)。還有另外兩個點,麻雀雖小,肝膽俱全,都得照應著。已經(jīng)開建的散戶和尚未開工的也不能不管。
“無論如何,隆興踩不得剎車,”施學兵說,“這是縣長和我的約定。”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陰
讀完《牛虻》后,作家魏笙在書上寫下一句話:“《牛虻》的啟示:受苦而不訴苦。”
魏笙讀完《牛虻》后的感受,與我初見楊開瓊時對她的判斷完全一樣。
30多年前,楊開瓊的老公已不在人世。他們育有三兒一女,女兒早年出嫁了,三兒子也入贅去了別處,幾十年來,她一直跟著老大老二過日子。
她想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日子雖說不上寬裕,但吃穿不缺,住的也不愁,終歸能安安靜靜過完余生。
74歲的楊開瓊平時主要跟著大兒子過。老大的房子斷斷續(xù)續(xù)修了十多年,今年春節(jié)前,老大打工回來,決定用剛到手的錢把家里安上地磚。日子向好,這個春節(jié),老太太過得舒心。
裝修過的日子沒過上幾天,地震就來了。房子垮了,新安裝的地磚全埋在了廢墟下。
老二的房子垮得同樣徹底。
老人仍然住在原處。不過地基抬高了幾米,身下是兩層房屋壓縮成的廢墟,頭上是一片藍色一一不是天空,是印有“民政救災”字樣的帳篷。
今天,老人搬家了。那頂藍色帳篷,移到了廢墟邊緣的空地。以前,帳篷搭在高處是為了防水。今天,清運建渣的汽車已經(jīng)開到了廢墟前,臨時的家不得不搬。
不過是一頂帳篷,這家搬得容易??蛇@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要想住進高大寬敞窗明幾凈的家,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從高聳的廢墟上,楊開瓊用她撫摸過74年光陰的雙手,創(chuàng)出一塊塊沾滿塵屑的磚頭。她的身后有不長的一堵排列嚴整的磚垛。“趁挖據(jù)機撬松了,刨起來容易,能揀多少是多少,以后修新房子用得著。”一邊忙她一邊說。
隔著七八米的距離,離剛剛落腳的帳篷近一些的地方,大兒媳駱炳利重復著和老人相近的動作。她告訴我,老公外出打工了,這家就靠婆媳二人打理。
隔著被殘磚破瓦分割出來的空間,婆媳倆邊刨磚邊聊天。
“抓緊點整,過了今天,想刨都沒法了。”是婆婆的聲音。
“喊你歇會都不聽,把腰累折了老大回來我咋跟他交代?”兒媳婦抱怨。
“我這把骨頭我曉得,能動一下是一下。老天越是不給好驗色,我們自己越要爭氣。”婆婆“狡辯”。
兒媳于是不再說什么,又拿鋤頭心無旁騖地在廢墟中掏了一陣。她忽然停下手上的動作,直起腰,喃喃說道:“這日子,究竟要過到啥時候?”
問號生根的地方,是一聲結(jié)實的嘆息。駱炳利不指望別人應答,這聲嘆息,算是顧影自憐。
婆婆卻意外給出一個答案:“路都通了,還怕房子建不起來嗎?”被兒媳的嘆息攪動的空氣還沒有平定,隨著老太太話音落下,重又手舞足蹈起來。
不是不想建。“他爹”出門打工,為的是掙錢建房;婆媳起早貪黑,為的是刨磚建房??粗鴦e的地方干得熱火朝天,心里就裝著一個字:急。
甘溪頭誰人不急?就整個龍門鄉(xiāng)來說,甘溪頭都是重災區(qū)。地震中,該組死亡2人,194戶人家,倒房的就有136戶。全縣農(nóng)房重建開工率已逾六成,而甘溪頭的開工數(shù)至今依然為0。能不急嗎?
光是急有什么用!要修房,眼前橫著兩道坎。
沒有路,這是第一道坎。
和幾乎所有的農(nóng)村一樣,甘溪頭人建房,不講方圓,只講方便,哪里有地哪里建。幾百年來都是這樣,天長日久,挨挨擠擠的房宇間,只留下一條彎曲狹窄的通道。平時還好,小汽車單進單出,慢是慢點,總還是條路。地震一來,房子塌的塌倒的倒,別說汽車,就連三輪車進出一趟也要費點周章。一兩百戶人家的建渣要拉出去建材要運進來,瓶頸狀的路,成了建房的瓶頸。
又一道坎,也是一個最基礎(chǔ)的問題:地基。
進甘溪頭的路,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讓一條不像路的路把一個組的人困住。重新規(guī)劃是必須的,為修路的地讓路是必須的。可是,一些人家的地基本來就窄,再被路一占,真?zhèn)€是“下無立錐之地”了,房子怎么個建法?
調(diào)整土地也成問題。農(nóng)村人過慣了寬庭大院的日子,要人把地讓給其他人,不說比挖祖墳難,卻與讓他割腕斷臂的難度好有一比。也曾想過另外征地,可甘溪頭組的承包地都在山上,并不適合建房。
建房的地,成了甘溪頭最大的困局。
年過七旬的張萬楊,他家房屋就在瓶頸的“瓶口”位置。房屋地震時倒了一多半,幾個月來,他一直住在帳篷里,日子清閑,卻度日如年,
他告訴我,最近一段時間,甘溪頭幾乎每天都有“上邊”來的人。“光村民大會就開了四次,組長也重新選了,可大家的想法還是不統(tǒng)一。”
“不統(tǒng)一”的是房基問題。地多的人不愿意騰地,其他人自然也就沒辦法“讓路”。
從廖嵐臉上,我看到了比張萬楊更深一層的憂慮。
縣政府辦公室是王家村重建工作的網(wǎng)格化單位,廖作為政府辦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甘溪頭組。
為了打開工作局面,從11月16日開始,鄉(xiāng)上和村上已經(jīng)組織車輛和機具幫助甘溪頭倒房戶清運建渣。“關(guān)鍵是要動起來,從思想上動起來。”廖嵐說。
記得和張萬楊聊天時,老人一直掄著一個沉沉的錘子,沖著藏在混凝土里的鋼筋重重擊打,一下又一下。鐵錘高舉過頭頂時,我看到的是搏擊長空的蒼鷹的剪影。
多么希望鐵錘砸開的除了鋼筋,還有更為珍貴的東西。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