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10時18分,經多方努力、全力救援,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井下11名被困礦工全部安全升井。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回顧:山東梁寶寺煤礦“11·19”事故救援紀實。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今天,我們就關注山東梁寶寺煤礦“11·19”事故救援紀實 。
2019年11月20日6時左右,鄒城市中心店鎮(zhèn)雙橋村,胡平平從睡夢中醒來,等來的不是丈夫閆西閣報平安的電話,卻是一條讓她心驚的消息——梁寶寺煤礦發(fā)生火災事故。
閆西閣就在梁寶寺煤礦。她馬上撥打丈夫的手機,沒人接。再打,不停地打,依舊沒人接。淚“嘩”地就涌了出來。“家里有一兒一女,小女兒才3歲,西閣是家里的頂梁柱。這個頂梁柱要是‘倒’了,天就塌啦……”一家人趕緊動身,奔向幾十公里外的嘉祥。
同一時刻,梁寶寺煤礦地下970米深的作業(yè)面上,閆西閣和其他10名被困礦工,也在想念著家人。已被困9個多小時的閆西閣實在太疲憊了,打了一個盹兒,恍惚間做了一個夢:兒子在哭,在喊爸爸。他多么想給媳婦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閆西閣和媳婦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時,一場牽動無數(shù)人心弦的生命大救援正緊張有序展開:救援力量爭分奪秒向嘉祥這座魯西南小城開進,大量救援物資源源不斷向梁寶寺煤礦集結。
初冬的嘉祥,寒氣襲人。
20日早,梁寶寺煤礦生產調度樓三樓生產調度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礦區(qū)各重點區(qū)域的實況,左上角的綠色電子表上,時針指向6時50分。
這一刻,一輛滿載冰塊的貨車,疾馳而來。
20日凌晨,微山縣洪通制冰廠廠長張再富接到緊急電話,井下救援降溫需要大量冰塊,他立即叫醒熟睡的員工,發(fā)運冰塊。嘉祥縣周邊幾十公里內的很多制冰企業(yè),也接到了求援電話。
短短幾小時,40噸冰塊和冰棍迅速完成調配。金鄉(xiāng)縣一家企業(yè)果斷中止正在進行的冰塊交易,運冰車輛急赴事故現(xiàn)場;鄆城縣一家冰棍企業(yè),聽說救援用冰,二話沒說將所有庫存全部裝車……
一切集結,只為被困的11名礦工兄弟。
時間回到19日20時46分。
生產調度中心內,電話鈴聲大作。安監(jiān)員劉德華大聲報告:“距掘進作業(yè)面200米處的高冒點有煙霧!”調度員立即通知人員下井查看。劉德華轉身大喊,讓同事路則秋灑水冷卻,自己則跑向巷道深處通知工友。半小時后,高冒點出現(xiàn)明火。21時17分,調度員通知立即撤離。但濃煙已將他們“鎖”在里面。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省政府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急救援預案即刻啟動。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對救援搶險提出明確要求。劉家義立即中斷在微山縣的調研,趕赴現(xiàn)場了解救援進展情況,要求窮盡一切手段、窮盡一切力量救人,科學施救、嚴防發(fā)生次生災害。
事故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國務委員王勇分別作出批示。
生死攸關,分秒必爭。救援體系緊急運轉:救援指揮部第一時間成立,應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組急赴現(xiàn)場指導,救援物資馬上調集,救援人員迅速集結。
20日6時30分許,正在晨練的淄礦救護大隊大隊長李剛業(yè)接到電話:“緊急命令,火速馳援,目的地梁寶寺煤礦。”17名隊員帶上設備,立即登車出發(fā)。同一時刻,兗礦救護大隊緊急出動。熱騰騰的面條剛端上來,隊員們顧不上吃,扔下筷子迅速集結。第一時間,山東4個礦山救護大隊的12支小隊出動。
這天上午,正在休息的嘉祥縣人民醫(yī)院醫(yī)生徐迎春,接到通知后立即返回醫(yī)院。醫(yī)院分兩個梯隊組建了12個醫(yī)療小組,每組有4名醫(yī)護人員。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心理科和北京積水潭醫(yī)院燒傷科的專家,也從千里之外陸續(xù)趕來。
這天上午,中國礦業(yè)大學煤礦火災治理專家王德明教授,正與團隊成員討論學術工作。接到求助電話,他們立即驅車從徐州直奔嘉祥。
危急關頭,每一個人的心底都響著同樣的聲音——救人。
20日,生產調度中心,大屏幕的電子表分秒不停。
救援,正爭分奪秒。
但救援難度超乎想象。滅火產生大量水蒸氣,如注水不當,可能引起水煤氣爆炸;經火燒過的巷道隨時可能發(fā)生冒頂坍塌。通風與滅火的矛盾、供水與排水的矛盾、用水滅火與防止水煤氣爆炸的矛盾……救援復雜性異常罕見。
肥礦救護大隊三中隊隊長曹新春,首次下井時發(fā)現(xiàn)巷道內有害氣體多,煙霧越來越大。“摸著輸送帶的架子進去的,越往里走能見度越低,最后只能摸著地面鐵軌前進。火區(qū)附近高溫,最高達78℃,一氧化碳濃度達8000ppm,這種濃度有致命性危害。”1000多米的巷道,他走了近50分鐘。
肥礦救護大隊副大隊長趙偉,身負20多公斤防護裝備,蹲著往里沖,但沖過著火點5米又不得不退回來——溫度太高,無法忍受。退回井下救援基地,這位硬漢一邊哭一邊自責:“我都快沖進去了。”
盡管沒沖進去,但趙偉摸到了著火點區(qū)域的風筒。風筒仍有彈性,說明通風沒中斷,這更堅定了大家救援的信心。
此時,被困的11名礦工,也正積極自救,尋找出路。
他們首先打濕衣服,捂著口鼻往外沖。但煙霧大、能見度低,只能無奈退回。
他們又想順著風筒爬出去。風筒原本吊在巷道頂部,現(xiàn)掉落在1米高的高壓水管和輸送帶架上。閆西閣向風筒里探了下身子,氣浪把他頂了回來,太燙了!這條路也行不通。
被困區(qū)域的巷道有個凸起的坡,濃煙接近巷道底板。11個人湊在一起商量,從這兒挖一道地溝,或許能避開濃煙爬出去。他們兩三個人一組,向前挖了20米,但溫度過高,體力不支,干不動了。
“下井后一直沒吃飯,干完活,餓得想吃煤砟子。”閆西閣回憶。
慶幸的是,井下有供水管、通風管和風筒,有助于形成一個適合生存的“安全港”。指揮部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和專家意見,全面研判:“通風、降溫、供水,無論多難,也要保證這三條生命線。”
風筒通風,可以保障被困人員有新鮮空氣;高壓風管壓風,可以增大被困區(qū)域氣壓,將煙霧反向帶出。
源源不斷運來的冰塊,放在風機的吸風口,讓送的風涼一些;大量冰棍,被撕掉包裝塞進風筒中,進一步降溫。
為加大水壓和水量,救援人員關掉了其他區(qū)域的水閥。但供水壓力過大,高壓水管密封墊一度被沖破。救援人員劉力強背著沉重的呼吸器,在水深近1米的巷道里,堅持4個小時,終于修復成功,恢復供水。
有水、有空氣,就有活的希望。
4個救護大隊的12支小隊輪番上陣,小班次、多批量、快循環(huán),降溫、通風、滅火協(xié)同作業(yè),救援一刻不歇。
救護隊就是敢死隊。每支小隊都有帶隊干部,每名干部都爭相沖在前。“人在高溫下,體能會斷崖式下降,40℃的環(huán)境中,一般也就能干25分鐘。而我們的隊員憑著意志力,能多干一會兒是一會兒。”李剛業(yè)說,“我為我們的救護隊員自豪!”
21日早,生產調度中心,人頭攢動,大家心都揪著。電子大屏幕上的時鐘,已過8時50分。
同一棟樓的二樓,指揮部正準備召開第四次會議,研究下一步救援方案。救援人員嘗試了很多辦法,滅火機器人、偵察機器人也被派上陣,但井下環(huán)境惡劣,仍未接近被困人員。會場氣氛凝重。
8時56分,調度中心,一部號碼為6000的白色電話陡然響起。調度員張超抄起電話。對方氣喘吁吁地說:“我們是掘進二工區(qū)的,我們到聯(lián)絡巷了!”電話隨即掛斷。
“你是誰?”張超有點蒙,立即回撥過去。
“我們是‘掘二’的,我們11個人都出來了!”
張超大聲問:“怎么出來的?”
“順著風筒爬出來的。”
“人都出來啦!”張超興奮地大喊了一嗓子。
喜訊瞬間傳到指揮部會場,大家先是愣了一下,接著都霍地站了起來,掌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
時間回到兩小時前。
被困30多個小時了,閆西閣再次把頭探進風筒,感覺溫度沒那么高了,并且有涼風吹來。11個人斷定,外面在送風,風筒沒有壞。此時,他們的視線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明火,雖然蔓延得不是很快,但這將威脅他們的生存空間。
“風涼了,爬出去有希望了,不能等,咱們一起走!”在10個工友面前,共產黨員、掘進二工區(qū)副區(qū)長陰文元果斷作出決策。
被困區(qū)域距裝有電話的聯(lián)絡巷200多米。風筒直徑僅80厘米,人只能依次爬行通過,如果前行時一不小心弄破風筒,外面濃煙順風灌入,后果不堪設想。
陰文元作了精心安排。這段風筒是閆西閣安裝的,最熟悉情況,打頭陣最合適。他讓閆西閣帶上鐵絲,每到兩節(jié)風筒連接處,都試試結不結實,有開縫的就再綁一綁。安監(jiān)員劉德華在最后,等所有人到達聯(lián)系巷位置時,劃開風筒確認巷道是否安全。這樣,即便外面有濃煙灌入風筒,也會被吹向下風方向,不會給上風方向的隊友造成傷害。
風筒有大約10度的上坡,爬在最前的閆西閣被風筒里的風吹得睜不開眼。多人膝蓋磨破了皮,雙手燙起泡。但爬過10多米的高溫區(qū)后,大家感覺風越來越涼了。
這涼風,是生的希望!
救援專家組組長、山東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局長王端武說:“三條生命線暢通,為11人創(chuàng)造了生存的必備條件,持續(xù)降溫降低了被困區(qū)域的空氣溫度,也保護了風筒。同時,各種措施讓巷道里的救援環(huán)境不斷好轉。”
爬了200多米后,11個人到達了預定位置。劉德華用鐵絲劃開風筒,探出頭來,發(fā)現(xiàn)巷道里煙霧不是很濃。他跳出風筒,跑到聯(lián)絡巷的電話邊,撥打了求救電話。
此時,肥礦救護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王鵬,正在附近接高壓水管:“忽然看見有人手里攥著礦燈,我覺得可能是被困人員,就趕緊迎了上去。”
9時12分,被困礦工全部從風筒里出來。救護隊員送上壓縮氧自救器,迅速護送他們穿過巷道,只用了15分鐘就進入了安全區(qū)域。救護隊員張建設迎接工友時跑得飛快,返回后累得氣喘吁吁,但還不忘歡呼:“出來了,出來了!”
“被困人員身體虛弱,如果這個過程稍微有點長,可能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我們一刻都沒耽誤。”肥礦救護大隊大隊長劉輝事后分析說。
迅速升井,警車開道,一路綠燈,救護車疾馳。
20多公里外的嘉祥縣人民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早已列隊等候。測量血壓、分析血樣……11名礦工身體并無大礙,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病房里逐漸熱鬧起來,大家臉上有了笑容。
“我給俺媳婦打個電話,行嗎?”升井時,閆西閣就對救護隊員說,大家一心想著盡快把他送到醫(yī)院,情急之下沒顧上他的要求。
掘進二工區(qū)黨支部書記劉建文從礦上找到閆西閣的手機,火速送到醫(yī)院病房,對閆西閣說:“快,給媳婦回個電話吧。”
“平平,我沒事,沒事!”
電話那頭,妻子一聽到西閣的聲音,“哇”的一聲哭了,許久說不出話來。
電話這頭,在井下沒掉一滴淚的漢子,淚水奪眶而出。
在救援之后回顧,這起事故救援中有很多亮點值得我們關注。在20日清晨5點50分山東省接到通報,19日晚位于域內濟寧市嘉祥縣的肥城礦業(yè)梁寶寺能源公司井下3306掘進工作面發(fā)生火災事故,通報說11人被困井下。
當?shù)卣M織的救援工作迅速展開。記者進入發(fā)生井下火災事故的梁寶寺能源公司大院時發(fā)現(xiàn),公司門口早已拉起警戒線,數(shù)十輛救援指揮車、應急通訊車、120急救車等齊齊排列在距井口不遠的路邊,隨時待命。
井口一側作業(yè)大廳內,20余名身著藍色制服的120急救人員,正焦急等候著井口動靜。他們身邊配備著6輛救援擔架車,都接好了急救面罩和醫(yī)用氧氣瓶。
16時許,記者采訪了剛剛從井下實施救援作業(yè)返回地面的肥礦救援人員管翔。管翔邊更換救援設備邊介紹說,因為使用的BG4呼吸器需每四小時更換一次氫氧化鈣,所以返回到地面更換設備和材料,為下一次下井救援做準備。
“BG4呼吸器可以在含氧量低或有污染物的環(huán)境中保證呼吸。”管翔補充道。他告訴記者,他和同伴們已在井下進行了4小時的救援作業(yè),“現(xiàn)在下面能見度小于半米,依然有火有煙。”
記者向救援指揮部人員了解到,當時井下救援人員已接近3306掘進工作面附近的著火點,采取通風、降溫、滅火等緊要措施進行救援,并調集井下滅火機器人、高泡滅火等裝備進行滅火,但由于井下溫度太高,救援人員無法深入。
救援指揮部緊急調來八噸冰塊,送入礦井,希望物理降溫后實施人員救援。
而且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救援隊伍還出現(xiàn)了新面孔:機器人!
參與救援工作的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線公司柴姓工程師告訴記者,事故發(fā)生后,有兩臺探測機器人、兩臺滅火機器人在井下實施救援。
接到火災通知后,其所在的救援單位緊急調派兩臺消防滅火機器人和兩臺探測機器人配合搶險。
“機器人在這次井下火災救援中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能避免再次發(fā)生事故,保護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柴工介紹說。“機器人體積只有1立方米多一點,但機器人滅火器的噴水距離卻能達到500米,高度能達到100多米。該款機器人參加過多地消防搶險,但參與地下救援還是首次。”
在井口邊的作業(yè)室,記者還偶遇兩名穿戴著衛(wèi)星通訊設備的救援人員,這一特色穿戴非常吸睛。設備上輕微搖晃的天線,令人想起野戰(zhàn)電臺天線。
由于礦區(qū)大多地處邊遠的鄉(xiāng)村,由通信運營商提供的蜂窩移動通訊網(wǎng)絡有些地方難以保證通訊暢通,救援人員與指揮部之間需要特殊的應急通訊設備。
記者問及井下被困的11名礦工是否使用這樣的設備,兩名應急通訊設備調試人員說,井下礦工使用專用有線通訊,這種衛(wèi)星通訊無法使用。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山東梁寶寺煤礦“11·19”事故救援紀實,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