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黃一博 石昊鑫
央廣網(wǎng)阜陽7月23日消息(記者陳銳海 石昊鑫 黃一博)兩艘橡皮艇在水面上開了一上午,鮮有能停下來歇會兒的時候。它們往返于各個“湖心莊臺”與“渡口”之間。出村看病的人剛下船,還沒踏上“碼頭”,到壩上買菜回來的人就已雙手掛滿大袋小袋,等著搭船上“島”。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等待的人站在水邊,望著水面,就盼著兩艘船中的一艘能把自個兒捎回家。
蓄洪區(qū)“擺渡人”(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在四五天前,安徽阜南縣王家壩鎮(zhèn)蒙洼蓄洪區(qū)的村民進出村并不像現(xiàn)在這么麻煩。腳下就是旱路,他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方便得很。7月20日8點半以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為緩解淮河防汛壓力,王家壩閘13孔閘門全部啟動,淮河水通過閘口,向他們所在的蒙洼蓄洪區(qū)分洪。水流下泄,漫過蓄洪區(qū)的土地,逐漸漲高,先是淹沒了公路,接著莊稼也消失了,后來連樹都只剩下頂部一截露在水面上。村民們則在開閘前一夜被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莊臺。蓄洪區(qū)的131個莊臺中,有77個被圍在水中央,成了“孤島”。此后,村民進出大多時候只能靠各渡口的橡皮艇。
村民在岸上等船(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負責開船的是阜陽市消防救援支隊的八十余名消防員。他們穿著橘黃色的消防服,外套救生衣,頭戴安全帽,一旦接到村委會發(fā)來的村民需求,就開著橡皮艇往返于水面之上,把村民一個接著一個送往目的地。
尹濤(左二)扶村民上船(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31歲的尹濤是阜陽消防救援支隊遂行政工干部。他已經在水面上忙活了4天,每天早起晚歸,搭船的人絡繹不絕,他只有中午吃飯的當口能多歇會兒?;疃?,天熱,穿得厚,尹濤的額頭時不時就冒出幾顆汗珠,汗珠一點點圓碩起來,接著往下依次落到眉毛、睫毛,直到掉進眼睛,他才意識到汗珠的存在。尹濤隨手抹了下眼睛后繼續(xù)開船,卻不知道臉上還有幾滴早些時候濺上來的泥。
尹濤(左二)轉運村民(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蓄洪區(qū)的水面好似一片汪洋,無從認路。但這難不倒尹濤和其他消防員。過去的四天,他們每天都要來回跑個二三十趟船,近則幾百米,遠則四五公里。每有村民上船,尹濤就問他們怎么走方便。幾日下來,他已經在水面上“畫”出一張路線圖。
7月23日上午,他和隊友將外出買菜的一家三口送回家。女主人只指了方向,尹濤就能給自己找出一條捷徑。接近終點時,水淺,橡皮艇被水下雜草纏繞,不易前行。尹濤和隊友只能熄火,拿出船槳劃了起來。搭船的人盯著船上一地的泥水,感慨了一聲:“真是心疼他們。”
消防員沾滿泥的鞋子(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將人送上岸,船掉頭往回走時,莊臺上站在家門口的村民走上前來,給尹濤指了一條水深好走的路。橡皮艇穿過瓜棚,路過水面上露出半截玉米桿的莊稼地,發(fā)動機正常運作,疾速前進。吹著風稍作休息,尹濤擦掉船椽的泥,倒出靴里的水。不到一會兒,他突然喊停。他看到淺水之上走著一個老人,立馬掉頭把人接上船。“我是看到水落下去了,來看看莊稼的。”老人語帶歉意地解釋著,尹濤一邊扶著他,一邊勸老人不可再出門冒險。
消防員前往渡口轉運村民(央廣網(wǎng)記者 石昊鑫 攝)
“累吧?”記者問。
“累肯定是累,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啊,在崗一分鐘,干好60秒。群眾有需要,我們就一定要出動,保障大家的安全。”尹濤說。
他們開著船,繼續(xù)駛向岸邊,去擺渡下一批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