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情況,機組的同志心不慌,手不亂,鎮(zhèn)定自若:飛行員目視前方,保持飛機狀態(tài),領(lǐng)航員和通訊員關(guān)照飛機左右兩側(cè),飛機在空中兜圈子盤旋,等待機會降落。
一架三叉戟飛機剛剛落地,機組得到地面指揮員的回答,某某號場面氣壓751,風向90度,要注意觀察臨近飛機,可以落地。
“明白!”某某號回答。
空中航線上,準備降落的飛機一架接著一架,依然接連不斷,始終抓不住機會。機長周世江心想,這樣不行,必須插進去,不然就無法降落了,他緊緊跟在一架大型飛機后面,找準了降落時機,來個見縫插針。他一推駕駛桿,猛推機頭,一壓駕駛桿猛蹬左滿舵,向左來一個急轉(zhuǎn)彎,切大飛機的航線的半徑,直撲跑道。
從塔臺上看去就好像是雙機下滑落地,但比特技表演還要精彩,因為這是從來沒有人見過的不同機型的雙機落地。就在大飛機剛剛落地不到一分鐘,小分隊機平穩(wěn)地落地了,真是一個驚心動魄、爭分奪秒,十分驚險的一次落地。
該機裝滿傷員再次起飛返回時,已是彤云西映、暮色蒼茫。待到沈陽機場時,早已經(jīng)是萬家燈火的夜間航行了。
這架飛機在7月28日地震當天降落在唐山機場上,運來了很多藥布、藥棉花等。押運員找不到接貨的人,是李升堂簽的字。返回沈陽時,他們還帶走了幾個從市里來的傷員。
個人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廉潔的思想和作風。廉潔奉公、不損害群眾的利益也是解放軍的傳統(tǒng)。
震后機場上,救災(zāi)物資堆積如山,飲食品、用品、藥品、用具、衣被、棉毯、油氈、雨衣、帳篷,應(yīng)有盡有,在大災(zāi)難而前,物資對人的生存何等重要,是多么渴求。在抗震救災(zāi)的日日夜夜里,在燙腳的水泥板上,喝不上水、來不及吃飯,但沒有人動用過一瓶罐頭,在大雨中沒有動用一件雨衣。深夜,李升堂坐在地上倚靠在通訊車輪胎上休息時,因為地面太潮濕,李升堂就脫下一只鞋子,墊在屁股底下坐著用來防潮。其實遍地都有防潮的物資。用來裝遇難者的塑料口袋,第一批就運來10萬條,堆的滿地里都是,夜間完全可以用來鋪在地上休息,而不影響裝死尸使用。但誰也沒有動用過,因為那也是救災(zāi)物資,雖然災(zāi)民不用,也要嚴格遵守不動用的規(guī)定。其實,李升堂他們也是災(zāi)民,航站的樓倒了,人員有死、有傷,他們的家屬小孩子都住在露天地里,也和其他災(zāi)民一樣需要防雨的東西和食品。但沒有近水樓臺,而相信家屬應(yīng)由部隊領(lǐng)導統(tǒng)籌救濟。
當時他們的工作條件十分簡陋:用幾根木棍支撐起一個小棚子,上面是一塊舊飛機蒙布,用來擋雨,作為臨時指揮調(diào)度的場所。電臺放在棚子里面,但電話向外面是打不通的,都是臨時拉的場內(nèi)聯(lián)系的電話專線,多用來怎樣聯(lián)系加快空運速度,提高場面飛機起降的效率。天線則是用一根綁在木柱子上的竹竿,挑著一根彎曲的銅線豎起來指向天空,搖搖晃晃的,很多人擔心,靠這樣如此簡陋的工具設(shè)備,能承受如此繁中的機場指揮、飛行任務(wù)嗎?